(二十二)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改進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等末梢延伸,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務供給。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強化農業文化遺產、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實施鄉村文物保護工程。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堅持農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
(二十三)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創新移風易俗抓手載體,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強化村規民約激勵約束功能,持續推進高額彩禮、大操大辦、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綜合治理。鼓勵各地利用鄉村綜合性服務場所,為農民婚喪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會服務,降低農村人情負擔。完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推動黨員干部帶頭承諾踐諾,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強化正向引導激勵,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有效辦法。
(二十四)建設平安鄉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健全農村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持續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擊農村宗族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持續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加強電信網絡詐騙宣傳防范。開展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漁船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治理攻堅。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設施建設,提升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法治鄉村建設,增強農民法律意識。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二十五)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改革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明確主攻方向,扎實組織推動。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體系建設,強化統籌推進鄉村振興職責。鞏固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要落實“四下基層”制度,深入調查研究,推動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優化各類涉農督查檢查考核,突出實績實效,能整合的整合,能簡化的簡化,減輕基層迎檢迎考負擔。按規定開展鄉村振興表彰激勵。講好新時代鄉村振興故事。
(二十六)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強化改革舉措集成增效,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啟動實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省試點。健全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探索防止流轉費用不合理上漲有效辦法。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對集體資產由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登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名下實行稅收減免。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墾改革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二十七)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落實土地出讓收入支農政策。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強化對信貸業務以縣域為主的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精準支持,完善大中型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專業化工作機制,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定位。分省分類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創新支持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等重點領域信貸服務模式。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政府投資基金等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協同聯動,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設施農業建設等涉農領域貸款貼息獎補試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有效防范和糾正投資經營中的不當行為。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嚴厲查處套取、騙取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
(二十八)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發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作用,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實效。推廣醫療衛生人員“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實施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鉚足干勁、苦干實干,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向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扎實邁進。